在西方发达国家,“玩”的教育往往从幼儿园开始。
一位中国教育专家提供了“玩”课堂教育的两个典型场景。
场景一:幼儿园
一群焦躁的孩子被老师领着走进了图书馆。孩子们刚刚进入幼儿园,这是他们的第一堂课。
老师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书,读了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
“这本书好看吗?”老师看完后问道。
“好的!”孩子们回答道。
“这本书是一位伟大作家写的,你们谁也会讲故事?”
一个孩子走上来,讲述了他编造的故事,无非是“我有爸爸和妈妈”。
但老师摊开一张纸,仔细地写下了这个故事。
“现在,谁来说明他的故事?”
另一个孩子上前画出了故事中的人物,这显然是“涂鸦”。
但老师却拿出一个漂亮的封面,将两页装订起来,并在封面上写下了两个孩子的名字。
老师把“书”高高举起:
“看,孩子们,你也能写书!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完成任何事情。小时候,你只能写这样的小书;长大了,你可以在书本上写这些名著。”书架上,你会成为伟大的人……”
场景二:中学(生物课)
上课铃响了,老师抱着一只兔子走进教室。
“这是什么?”老师问道。
“小白兔是用什么做的?”
“长耳朵、红嘴唇……”这是我们在幼儿园就已经知道的事情了!
“不,不仅仅是这些,”老师说,“你还应该知道它的生理结构。”
老师开始讲话了。简单来说,就是把兔子举起来。
“我不知道前天说了什么,是通过观察、从书本上找到的。其实老师能听懂的,你也能听懂,甚至知道得更多。下面我给你留作业。” ”
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放学后,每个学生可以去动物园,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写下它的外貌、动作、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然后去最近的图书馆查阅它的信息。这个动物:——属于什么科,它的生理结构是什么,等等,尽量记住。只要你愿意画,你就能画。下一堂课就是让大家说说自己的“伟大发现”。
你可以想象下节课会发生什么有趣的场景。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会掌握不止一种动物的知识,他们会在玩耍中自己发现知识。他们通过玩耍来学习。可见,“玩”也能“玩”得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