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中国国内市场上的3D电影很少。
曾经的“炙手可热的蛋糕”,逐渐成为时代潮流中被遗忘的一粒沙子。
划时代的《阿凡达》和3D电影
说到3D,有一定观影经验的人十分之九都会想到《阿凡达》。
《阿凡达》中,导演卡梅隆利用最新的3D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观众带入电影的虚拟世界,成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传统电影中,画面只能在平面上展开,观众无法感受到现实世界的深度和距离。
在《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上的每一个生物、每一个风景都充满了奇幻。导演利用3D技术将这些奇幻元素以更加立体、真实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使整部影片弥漫着梦幻般的氛围。
观众可以亲眼目睹巨龙翱翔、植物快速生长以及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这种震撼的视觉效果让很多观众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影片重映首周末票房收入逾1.3亿元,其中IMAX票房收入达4000万元。很多人特意买票去看IMAX 3D版《阿凡达》,以弥补11年前无法现场观看电影的遗憾。
随着《阿凡达》的成功,3D电影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阿凡达》之后的四五年里,3D电影迎来了市场的高光时刻。科幻、犯罪、动画、喜剧……各种题材的电影都在试图在3D市场分一杯羹。
成功的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作为李安的首部3D电影,影片的故事、主题和技术完美融合,视觉奇观和生活奇观齐飞,极具哲理的结局至今仍被观众讨论。
一人一虎,组成浩瀚海洋,3D在这绚丽的视觉奇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还有像《美人鱼》这样被批评的。
“看完整部影片,只有最开始的字幕是3D效果,这样的电影再做3D放映是多余的。”这样的言论在专业影评网站的好评评论中依然可见。
有人感叹,3D电影一开始就处于巅峰。时隔多年,《阿凡达》依然是最好看、最具沉浸感的3D电影。
3D风靡一时:票房的诱惑
电影是科技进步与文学艺术发展交织的产物。纵观电影史,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审美意识。
如果录音技术和视听合成技术没有突破,电影仍将停留在无声时代。
如果没有彩色胶片的发明和记录技术的进步,卓别林的黑白时代将仍然是主流。
毫无疑问,技术使艺术成为可能。
《阿凡达》 3D之后开始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感受。
3D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将平凡的事物变得非凡。光、影、色彩、构图等元素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时隔多年,《泰坦尼克》以3D 形式重新发布。无数影迷带着好奇走进影院,想知道这部经典影片将如何以3D视角呈现,为影片带来了不菲的票房收入。
《华尔街日报》称赞3D技术“丰富了情感和细节”。从船头、甲板到船舱、走廊、宏伟的大楼梯,3D让空间感更加包容,时间感更加流畅。
从2D转换为3D,《泰坦尼克》就像对一封旧情书进行翻新和着色,回味悠长。
如果说新鲜感是促使观众走进影院的一大因素的话。那么3D带来的票价上涨就是吸引制片方尝试3D的重要因素。
在3D电影的鼎盛时期,十分之八的电影都是3D的。即使有2D版本,可供观众观看的影院和放映也非常有限。
2016年夏天,无论是像《盗墓笔记》这样备受瞩目的超级IP,还是面向儿童市场的《爱宠大机密》《神秘世界历险记》,就连《寒战2》这样的故事片也没有逃过3D的诱惑。 3D各种题材、类型的“一刀切”现象,让观众的选择权越来越狭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正在快速发展。
各大影院都已配备了3D银幕,巅峰时期3D银幕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0%。然而像卡梅隆这样真正投入技术制作3D电影的人却寥寥无几,2D转3D也逐渐成为主流。
通常将2D电影转换为3D电影的成本在数百万元左右,而3D电影的平均票价一般比2D电影高20%至30%左右,这意味着每次观影人数超过1000万,还会有更多的票房收入5000万元左右。
用数百万美元的投资撬动数千万甚至上亿的票房,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在利润面前,很少有生产者能抵挡得住诱惑。 “伪3D”越来越流行。
甚至还有一些专供大陆市场的2D转3D电影。最典型的例子是《寒战2》。该片在香港上映时只有2D版本,到了内地就改成了3D版本。赚钱的意图不言而喻。
以“首部3D武侠电影”为卖点的《苏乞儿》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片中14分钟的3D片段分散在110分钟影片中的三个地方,被观众认为“鸡肋”。
这类电影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票房成功,但却因为过于浮躁而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电影艺术应该是技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而不是简单的视觉盛宴。
被抵制的“伪3D”宣告3D时代的结束
“伪3D”的泛滥,导致3D电影的口碑迅速下滑。
《阿凡达》 卡梅隆导演也痛斥“伪3D”现象:“真正的3D电影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很多公司不愿意花大笔资金投入技术,而只依靠电脑后期的做法- 制作合成实际上是一种倒退,一个简单的转变最终会让3D 电影失去观众。”
一句话就变成了预言。
急于追赶3D浪潮,让很多电影人迷失了方向,声誉也遭受了反弹。
2D转3D的效果很难达到观众的预期。画面立体感不足,人物、物体边缘模糊,甚至出现扭曲。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荣获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沙丘》在上映期间也因#boycott3D版《沙丘》#词条而被网友登上热搜榜。网友将这部2D转3D电影的“十宗罪”一一列出。
“在156分钟的极长时长中,3D版本带来头晕感;夜景较多,光线不足,画面亮度只有2D版本的十分之一;2K分辨率下,动作“屏幕上的场景很模糊,除了字幕之外没有3D 效果。”
没有人愿意为此买单,3D电影由盛转衰也就不足为奇了。
3D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华丽的外观,更是为了增强电影故事的表达力和情感共鸣。通过无缝衔接,观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故事的内涵。只注重炫目的特效,却忽略了故事的深度和人物的塑造。无疑是付出了代价的。更何况,在3D电影发展的后期,观众的期待早已因为“2D转3D”的滥用而降到了最低。
另一方面,这几年,电影涨价已经成为常态。 3D电影和2D电影的票房差异微乎其微,但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成本却始终很高。精明的制片人自然算好了这笔“经济账”。
与当年无所不在的3D电影相比,如今2D电影在市场上最受欢迎。
不难发现,近年来,即使是像《流浪地球2》 《封神》这样需要大场景、大制作的电影,也没有选择用3D电影来制造噱头。导演更注重故事的叙事逻辑、价值核心和人文情怀。
同时,随着3D电影的减少,影院不再有足够的客流量来维持3D影院的运营,3D银幕的发展也放缓。
3D电影的兴衰证明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它永远不能取代内容质量。
在当下“内容为王”的影视文化中,日益理性的观众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华丽的特效、眼花缭乱的场景转向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
标签:
用户评论
这图像折叠技术听起来真是神奇,3D电影还能这样消失?感觉像进入了魔法世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3D电影就要消失了吗?我不太适应这种新技术,还是怀念传统的观影体验。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消失了3D电影,那我们以后看电影是不是只能靠想象力了?有点担心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图像折叠,听起来很高级啊!希望能早点看到这种技术的应用,让电影更上一层楼。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3D电影消失就消失吧,现在的电影画面越来越假,新技术也许能带来真实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图像折叠技术,能不能也应用到游戏上啊?想想就兴奋!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3D电影消失了,那我们是不是该重新认识电影本身了?毕竟技术只是手段。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好奇了,消失的3D电影会是什么样子?期待新技术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图像折叠技术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太酷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3D电影消失,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重新适应观影方式了?有点不习惯。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技术总会有淘汰的一天,3D电影消失也是时代的进步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图像折叠技术听起来很复杂,但我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3D电影消失,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再享受到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了?有点失落。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消失的3D电影,会不会让电影行业有新的变革呢?期待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新技术总是让人又爱又恨,3D电影消失,我既觉得遗憾,又期待新的观影方式。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图像折叠技术,听起来像是给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希望它能带来更多的惊喜。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3D电影消失,不知道会不会影响到电影的票房呢?有点担心。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图像折叠技术,能不能让电影画面更加逼真呢?期待新技术带来的变革。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3D电影消失了,但我相信电影本身会继续发展,只是形式上会有所改变。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