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残疾人就注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慢吗? /unsplash
尊重残疾人并面对他们的需求并不难。
3月28日凌晨,一列列车缓缓停在武昌火车站站台上。经过两个月的关闭,江城武汉三个火车站终于恢复客运。
随着国家复工复产,告别漫长的冬季,亿万中国人怀着复杂的心情重返工作岗位。但总有一些人的复工之路比我们艰难一百倍。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的残友培训就业孵化基地,是王少军工作的地方。
每天早上,闹钟一响,陪护小哥就熟练地过来帮王少军换衣服,然后把他从床上抱起来,放到轮椅上,就去上班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看似很短的距离,对于在这里工作的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王少军创办的这个培训基地已为4000多名残疾人提供免费培训,直到他们通过技能测试成为云客服。
我们可以看着镜头感叹他们的不幸,但如果放眼整个国家,他们才是相对幸运的人。据统计,我国8000万以上的残疾人中,有稳定工作的不到1000万人。
当社会注视残疾人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怜悯之情。
确实,他们是疫情刚刚消退期间特别需要关爱的一群人。例如,媒体报道称,在江苏盐城,志愿者为独居残疾人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当然应该为这份伟大的爱喝彩,但当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大家重返工作岗位时,残疾人不应该再成为一个透明的群体。
当热闹的人群再次充满街道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那八千万人的身影。
上班能有多难?
2019年,《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白皮书》公布了一个傲人的数字:
2018年,中国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948.4万人。
但别忘了,根据中国残联的测算,早在2010年,中国残疾人人数就超过8502万人。
换句话说,即使过去8年残疾人数量没有增加(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残疾人中也只有11%的幸运者能够找到工作。
无论是云客服、外卖骑手,还是街角盲人按摩院的按摩师,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残疾人,都已经是其中最富裕的群体了。
冰山之下,还有多少残疾人仍在独自行走在镜头看不到的地方?
作为2020年开年纪录片,豆瓣评分9.2分的《人生第一次》记录了不同人群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出生、上学、结婚、买房……
不过真正让其出圈的还是第五集《上班》。
它本可以将镜头聚焦在大学生身上。毕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这一次,它选择记录王少军的生活,一个让我们感觉陌生却又离我们很近的生活。
镜头记录下,这群云客服人员与客户的对话常常很无聊,有时甚至受到侮辱,但即便如此,他们其实也有一些享受。
因为这个时候,世界才真正把他们当成正常人,如果他们有情绪,他们就会表达出来。
这比在陌生的目光中看到的廉价同情要高尚得多。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这一幕很难不让人想起电影《触不可及》的情节。
瘫痪在床的富翁菲利普雇了一个粗心的陪护德西斯,德西斯总是忘记自己是个残疾人。菲利普因为各种疏忽而吃了不少苦头,但这却是他最满意的事情。
《触不可及》剧照
如果他不被当作残疾人对待,就不会有怜悯,不会有特殊待遇,更不会有歧视。
在这集《上班》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回忆。
那是培训基地招生老师唐国立和新生叶子的会面。
今天早上,唐国立熟练地从轮椅上爬上一辆电动三轮车,按照约定去路口接叶子。
见面后,历经千辛万苦,叶子终于顺利上了车。
接下来,他们还要等待好心的路人帮忙把轮椅搬上车。
这时,一个年轻人走过来,唐国立赶紧拦住了他,说道:“哥,你帮帮我吧,轮椅坏了,你帮我把轮椅放上去吧。”
轮椅没有坏,叶子是刚到的。
这是掩饰吗?毕竟,他只能说:“兄弟,我们都是残疾人,帮我一个忙吧。”然而,这两句话背后的含义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
唐国立这句话的逻辑不是“我是残疾人,所以请帮助我”,而是“我遇到了困难,请帮助我”。
而这也是残疾人的普遍心态。他们不想被当作外星人对待。
日前,因雨天未能及时进行面部识别而被扣钱的“脑瘫送货员”阿龙走红。看到他努力生活,网友们既心疼又感动。但在后续采访中,他拒绝了大家的善意捐款,并表示自己会通过自己的工作赚钱。
人们被他的自信和乐观所感动,也表达了“他这么励志,我为什么不努力呢?”的感慨。
但在采访中,你可以明显感觉到阿龙并不想凸显自己的特殊,而是不断强调自己的平凡。
工作除了给他带来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那些不想学按摩的盲人都去哪儿了?
在世界各地,十分之一的人患有某种形式的身体或精神残疾。他们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但如此大量的残疾人似乎脱离了公共生活,生活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2008年,我国政府签署并批准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
此次公约的目标是改变人们对残疾人的看法,从“慈善对象”转变为“权利主体”。
公约的创建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我们都是一样的。/涂虫创意
但十多年过去了,残疾人仍然无法逃避自己的命运。
在特殊教育体系中,聋哑学生经常被送入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职业学校。这些地方提供音乐、绘画或按摩课程——外界认为这些工作适合残疾人。
自2008年统计以来,中国残联每年发布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份就业数据中,“盲人按摩行业稳步发展”被列为“就业”栏目。尽管视力障碍仅占所有残疾人的不到15%。
不得不说,这是对残疾人所擅长的刻板印象。
提到“盲人”,人们就会想到“按摩”,但盲人真的比普通人更适合按摩吗?盲人只能按摩吗?如果他们不想学习按摩,他们还能选择做什么?
除了按摩还能做什么? 《推拿》
事实上,他们的选择非常有限。
一方面,他们想要尝试主流教育和就业道路,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一般来说,使残疾人无法进入就业市场的原因是心理、身体和结构上的障碍。
心理障碍不仅包括残疾人因身体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羞耻感,还包括公众对残疾人的误解和歧视所造成的态度障碍;
物理障碍是指公共场所的基础设施不够友好,导致残疾人进出困难,损害了残疾人场所的无障碍性;
结构性障碍是指法律法规对残疾人权利(如教育权、就业权、健康权等)的影响。
康泉等)忽视甚至损坏。
另一方面,残疾人数量持续增长,传统的集中就业、比例就业政策越来越不能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
我国于1987年进行了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年进行了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目前我国残疾人人数的所有估算都是基于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
比如刚才提到的2010年全国残疾人总数的数据。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计算得出。是的,这实际上是非常不准确的。
模糊的数据背后,多少反映出主流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重视不够。但即使是这些十四年前的过时数据也足以令人担忧。
残疾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机会也更少。/涂虫创意
别让一亿人都长着同一张脸
中国有近亿残疾人。为什么在街上很难看到它们?
几年前,这个话题也在中国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恍然大悟,除了地铁、立交桥上身份可疑的乞丐外,街上似乎很难见到“正常”的残疾人了。
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没有接触到真正的残疾人了,所以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我国近一亿的残疾人都有着同一个“新闻面孔”——
他们不断努力自我完善。他们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打气。
他们乐观乐观,每100人中,有99人一定以张海迪或海伦凯勒为榜样;
他们充满了感激之情。疫情当前,即使省吃俭用,也得“放下一万元就跑”……
2020年2月,四川自贡14名残疾人自愿来到当地残联,为抗击疫情捐款。 /图片来自封面新闻
如果你在新闻中看到太多残疾人,请不要忘记他们实际上只是处于困难模式的我们。
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所有情感。
他们除了乐观、积极、勤奋之外,也可能抑郁、阴郁、懒惰,甚至道德败坏。
老百姓有的一切需求,他们都想要。
不要强行给他们戴上“心有残障”的高帽子,而对他们的真正需求视而不见。
残疾人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和衣服。/涂虫创意
有时,即使你们像家人一样亲密,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残疾人的各种需求。
“我给你提供食物和饮料,你还需要自行车做什么?”
有多少人对残疾人生活水平的认识仅限于“只要饿死就行”?但这叫做生存,而不是生活。
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
当谈到残疾人时,我们常常称自己为“正常人”,就像我们面对所有与主流不同的群体时一样。
然而,一个人不能总是站在多数人一边。
现实是,一旦你成为留下来的倒霉蛋,你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歧视。
但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来说,他们不需要受到特别的歧视。仅仅被忽视就足以让他们的生活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新华社曾报道过北京盲人陈国跃的故事。有一次,他参加完盲人图书馆的活动,刚出去,发现盲道“消失”了。他在“斩首”的盲道上犹豫不决,尝试了很久。没想到,他刚迈出一步,就被路过的车辆撞到,折断了13根肋骨。
当你看到这里时,你可能会想:“我不是残疾人,我的家人、朋友里也没有残疾人”,你会觉得这件事与你无关。
然而,先天性残疾只是一部分,后天性残疾的案例比比皆是。
我们以本集《上班》中的主角为例。
裴本康小时候遭遇雷击,失去了双臂,现在只能用脚打字。
王彦照在高考前突然遭遇车祸。醒来时,下半身瘫痪了,高考已经结束了。
还有开头出现的王少军,也是残友训练基地的老板。 17岁时,他突然患上腓骨肌萎缩症。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
影片播出前,节目组从家人处获悉,上个月,王少军的办公室突然起火。
由于他一动不动,无法逃脱。当他被发现时,全身62%已大面积烧伤,他将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等待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
即使你成功地避免了疾病和意外,衰老本身也会导致你的各个器官变得残疾,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残疾。
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残疾率约为10%。但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5%。
我们生来健康,只是比他们幸运而已。 /unsplash
除了衡量残疾的方法有所改进之外,全球残疾率估计值上升的原因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迅速蔓延。
健康出生是我们的幸运。但当我们年老时,我们比孩子更容易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残疾。
尊重残疾人并面对他们的需求并不难。帮助别人也可能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9-03-27
《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中国残联数据中心,2012-06-26
《中国新闻社 蓝皮书: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构成中国“贫困内核”》,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2018-11-30
《七日谈 | 外卖小哥阿龙的送餐路》 https://v.qq.com/x/page/h3077x2cjb2.html?
《汇聚点滴爱心 四川荣县16名残疾人捐款战“疫”》,封面新闻,2020-02-11
《断头的盲道 陡峭的坡道 突出的路牙 无障碍设施有亮点难连线》,北京日报,2019-10-28
在中国学校,残疾人被欺骗,纽约时报,2014-05-21
《残疾人就业: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焦若水、李国权,《残疾人研究》,2019(4)
标签:
用户评论
我一直以为残疾人很多,但真的很少在街上看到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说的太对了,我每次出门都感觉周围的人都很正常,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残疾人。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啊,我有时候会想,他们的生活是不是很艰难?希望社会能更多地关注他们。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这个标题,我感到很震惊,我们真的对身边的残疾人了解得太少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每次看到残疾人士,都会主动帮助他们,但街上确实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说的很犀利,我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对残疾人有些冷漠。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我在街上很少看到残疾人,可能是因为他们都在努力融入社会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残疾人士的需求和权益真的得到了足够的保障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识一个残疾人朋友,他告诉我,其实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很多不便。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揭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和支持残疾人士呢?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时候看到街上的人,我真的很想走过去问一下,他们是不是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曾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残疾人,他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真的让人心疼。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多关注那些不为人知的群体。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实际上残疾人士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残疾人士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这个标题,我感到一阵心酸,但同时也为那些勇敢面对生活的残疾人士感到敬佩。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加包容,让每个人都能在阳光下生活。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让我意识到,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希望每个人都能为残疾人士出一份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