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丘处机、心论、心空观
丘处机是全真道理论发展的转折人物。他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全真道发展的需要,对王重阳、马钰的修炼思想进行了改革,为全真道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方向。在修炼方法上,王重阳、马钰虽然有“重性轻生”的倾向,但仍然没有背离“性命双修”的宗旨。但丘处机明确提出“性学三分,性学七分”。甚至说“只能称为性的科学,不能称为命运的力量”。 1 由于其对生命与生命关系的重新定义,修性成为全真道教最重要的修行方式。修性必须通过心来完成,修心是修性的主要手段。因此,心论就成为丘处机全真道教的主要方法。培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道心与人心
丘处机没有专门论述心论的著作,他的心论思想分散在《磻溪集》 《大丹直指》 《长春真人寄西州道友书》 《玄风庆会录》 《长春真人规榜》 各种以他名字命名的文献中,包括33 360《邱祖语录》 :010 -30000 《磻溪集》 且相对集中。另外,《长春真人寄西州道友书》 《邱祖语录》 丘处机所引的话也涉及心论问题。基于上述文献,我们来考察一下丘处机对“心”的定义。
因为丘处机修行的目的是通过修心达到“圆满真理、不朽”,所以他在提到“心”这个概念的时候,并没有严格界定,这就使得“心”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其含义有多种,且大多指一般意义上的“心”,因此很难区分其具体定义。例如,他在诗中说:“我志道甚笃,早年仰慕炼丹经”。 2“故我身心随日月而行,与他在岩石中度过春秋。”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 第1 卷、《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 第25 卷第811 页)“看我的卑微才华,推动我的晚业,我知道你知识渊博,心胸很深”(《磻溪集》 第1 卷,《道藏》 第25 卷) ,第812页)《下士心开冥界,无上威动天庭》(《磻溪集》卷1,《道藏》卷25,第813页)《如果你没有决心又懒惰,可以直接去《天上摘桃子》(《磻溪集》卷1)2、《道藏》卷25第820页)等。上述的“苦心”、“身心”、“努力”、“灵魂”、“爱心”、“志向”等,都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心”,而不是“心”。体”,并无特殊含义。一般意义上的“心”属于肉身心,但与肉身心相对的并不是肉身心,而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肉身心。
与一般意义上的“心”相一致,丘处机也提出了“人心”的概念,他说:“神很近,道也不远,但恐怕人心不会意识到。” ”。 (《磻溪集》第6卷,《道藏》第25卷,第844页)“恐人心不开悟”中的“人心”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心”,即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心”没有什么不同。《磻溪集》诗又说:“今日之气,多灾多难,其故人心放肆。饮食鲜服器皿富足,王有野友奇偶。阴阳自古以来,相辅相成、相传,善恶并存,是理所当然的。”由于持续干旱,这一天是不可能生存的。蓝天常常不下雨,大地只散落红尘。潘子又噎又饿。对事物和生命的蛮横和破坏,不足以感动神灵。世界如此悲伤,声音如此危险。能安人心,免其苦。”(卷《道藏》。)3、《因旱作》卷25,页824)诗中提到“当今天气多灾,其原因在于人心在丘处机看来,当时之所以发生大旱,是因为“人心不羁。”放纵的结果。最后,丘处机说:“它能像我自己一样平静人心,他在这首诗中将“民心”与“我心”进行了对比。他所说的“民心”是指“粮食、鲜衣、器皿、美人、狂友之王,怪夫妇、淫乱之人”“有时引众人互相祈福,吃盘上的肉来噎死自己。”这里所指的是“人欲”,所以这里的“人心”就是其中之一。丘处机认为,人的欲望不受控制,就会打破阴阳的平衡,阴阳的失衡必然导致天灾的发生。他把天灾的原因归结为“人心之纵”,体现了天人感应、善恶报应。概念。
丘处机因侧重点不同,对“人心”有不同的称呼。他常把“人心”称为“淫欲心”、“狂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等。例如“心为淫欲所动,伤身”、“外物伤身”。而疯狂的心不监控自己”(《磻溪集》第4卷,《道藏》第25卷,第829-830页),“只有“你知道其他事情是好的,但你没有意识到你自己的心闹鬼”、“吾心非实,其他皆空名”(《磻溪集》第4卷、《道藏》第25卷第830页),上述“色”“心”“狂” “心”、“自心”等都是指“人心”,是人心的不同表现。
作为“人欲”的“人心”是物质的存在,而与“人心”相对的“我心”自然是形而上的心。丘处机把形而上的心称为“道心”或“天心”。其曰:“朴实之心何时显露,智慧之日何时开,天眼何时清明。” (《磻溪集》第2卷,《道藏》第25卷,第817页)他还说:“梦想很重,日子是在旅行和旅行中度过的。” “等待道心开启的那一天。” (《磻溪集》卷6,《道藏》卷25,第842页)这两首诗是丘处机在枫溪和龙门练习时写的。那时他还没有得道。但却表现出了对“道心显现”、“道心开启”的极大向往和期待。这里所说的“道心”,就是得道之后的心。就是形而上的心,与王重阳所说的“本性”同义。 “道心显现”、“道心开”,就是真性显现。
与道心相比,丘处机更多地提到了“天心”。例如,“道目昏暗,不慎入市,天心难调,随波逐流”(《磻溪集》卷一,《道藏》卷25,章页811-812),“大海”印照光明吞宝月,天心执烛物踏寒潭”(《磻溪集》卷1,《道藏》卷25第815页),“外物虽有终, 《玲珑》(《磻溪集》第6卷、《道藏》第25卷第842页)等。除了《磻溪集》、《道藏》、《磻溪集》还提到了“天心”333。 60010 -30000云:“于谦所说的设置山东、河北之事,如果派官员去那里,按照上面的指示去做,就必须问心无愧。”(《玄风庆会录》第3卷,第390页) 《邱祖语录》云:“不顺天心,怎能长寿。”(《玄风庆会录》、《道藏》第11卷第285页)上面丘处机所说的“天心”就是指的意思。崇尚天道自然,“天心”是人本来的自然之心,不受人为器物的污染。从宇宙学的角度来看,“天心”是人心的本源,但又与人心有本质的区别。人心是形体之下的心,天心是形体之上的心。但作为玄心,道心与天心也有区别。道心强调人通过修炼而达到的境界,而天心则是人本来的自然之心。因为两者都是玄心,意义相同,只是玄心的不同名称,或者是玄心的两种不同表现,并无本质区别。
二、道性与众生性
丘处机对“性”的论述正如他对“心”的论述一样,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当他提到“性”字时,他有时会理解或泛泛地使用它,例如“本年我在云端旅行,但如果我的性别不好,我将无法做到”。它。” (《邱祖语录》卷一,《邱祖语录》卷25,第811页),“一种灵鸟,体性高,顶朱砂,毛雪”(《藏外道书》卷一,《磻溪集》第25卷第813页),“东莱姑娘生性神秘,云德蕴含章节超越自我”(《道藏》第3卷,《磻溪集》第25卷第824页)。上面提到的“轩辕”都是一般意义上讲的性,其基本含义是“性情”。既然这个“性”有好坏之分,那么还有“轩辕”和“轩辕”的区别“非轩辕”绝对不是指人性。根据《道藏》的观念,世间万物、人类皆由道而生,因而赋予了道性,即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世间万物和人类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没有好与坏、神秘与否的区别。
此外,丘处机还继承了王重阳“生生双修”的理念,经常提到“生”字。比如,“每日支出30万国有资产,生命怎能不枯萎?” (《磻溪集》卷1,《道藏》卷25,第813页),“回顾生命阴阳原理,开始认识造物的空性”(《老子》卷1,《磻溪集》卷25,第815页),“感谢我的皇帝严格禁止切割,所有教义都安全”(《道藏》卷2,《磻溪集》卷25,第821页),“走向碧岩古洞,充满了人生,迎风月,笑傲然”(《道藏》第5卷,《磻溪集》第25卷,第833页)。上面所说的“唱”,除了“如何让生命不枯萎”这句话中的“唱”是生命的偶然之外,其他都是指“生生双修”的“唱”,而这个“兴”相当于王重阳所说的。我们所说的“本性”或“元神”,属于人的形而上本性。因此,丘处的《纪言》表面上有三个层次的意义,但实际上只有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形上性和无形性。
丘处机常称物质性为“众生性”,形而上性为“道性”,如“不忍众生劣性,日夜奔走向外求”( 《道藏》第2卷、《磻溪集》第25卷第818页)、《彼此众生本性早晚与魔杂念》(《道藏》第4卷、《磻溪集》第25卷)第830 页)。从“众生之性”、“下等”、及其“乱念魔”来看,丘处机所说的“众生之性”就是身性。丘处机在诗中经常用形式来描写自然,如“兴追无尽思,轮回万回”(《道藏》第3卷,《磻溪集》第25卷第826页)、“兴追无尽思”。 ”。 “性”是形下之性。又如“灵台有真传,不觉则本性受阻”(《道藏》卷1,《磻溪集》卷25,第816页)。既然这个性质可以被“阻挡”,那一定是形体的性质。即一切众生的本性。色相下的“众生性”,就是人的畜生性。丘处机说:“太阳在嘲笑,人们在村子里奔波,寻找食物充饥。饥饿的狗挡在门外,跳跃得快如飞翔。它们张牙舞爪,等待着忧虑,活得牙龈肿痛。”这是教你照顾家人,而不是辨别善恶,可惜这东西太糟糕了,当你谈论科学和教育时,很难知道。到了这里,就没有怜悯之心了,早练的话,迟早会生气的。” (《道藏》第5卷,《磻溪集》第25卷,第838页)其中,“一性。”昏迷“指的是“堵门的饿狗”。显然是邱所说的“众生”。处机包括人和动物,所以“众生之性”自然指的是动物性。
丘处机对形而上的自然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有时也称为“道性”,“吾身道性未开眼,大地已紫叶跪地”(《道藏》卷3、《磻溪集》卷25页)第823章);有时也称“至兴”,“威严十足,余辉和蔼,失性”(《道藏》卷5,《磻溪集》卷25,第833页);有时也称“星柱”,“获天宝星珠《探索·春花秋月》(《道藏》第5卷,《磻溪集》第25卷,第838页);有时亦称“如如行”、“放荡如如行,整天胡闹,为所欲为”(《道藏》第5卷,《磻溪集》第25卷,第837页);有时也称“如如之星”、“一点点如如之星,扔进烂皮里”(《道藏》第5卷,《磻溪集》页第25卷,第838页)。上述“道性”、“知性”、“性主”、“如如性”等,都是指形而上的自然。丘处机有时借用佛教术语,将形而上的本质称为“觉性”或“佛性”,如“觉性一时超越法界,知身为我亿劫之囚”( 《道藏》第6卷、《磻溪集》第25卷第840页)、“纯真佛性。我不知道如何再次显现它”(《道藏》第6卷、《磻溪集》第25卷第841页)等。
三、道性与人心
丘处机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人心是指人的欲望,道心是指除去人欲之后的“心”。相当于王重阳所说的“本性”,是人的本质。真面目。修道就是摆脱人心,回归道心,找到真正的自我。道心与人心,不是两个“心”,而是一个“心”的不同侧面。当道心被执着、欲望所遮蔽时,就成为了人心。当一切执着、欲望都去掉之后,人心就变成了道心。此时,人心消失,道心出现。换句话说,道心与人心是两种不同的心的存在状态:当私欲或执念占主导地位时,心就会按照习惯向外攀爬,从而蒙蔽了心的本质。此时的心,就是人心;当人性占主导地位时,人的欲望被控制在合理的状态,人的执念被自然的无为所取代。这时,道心冲破了人心的藩篱,显露出了本来面目。所以,道心与人心并不对立,因为对于同一主体来说,它们不能同时存在,即两者不能同时存在,只能隐而显,一去不复返。另一个来了,另一个走了又来。但彼此一体。
同时,丘处机将“性”分为道性和众生性。道性与道心虽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道性就是道心。人心是道性或道心的覆盖。它去除了人的私欲,回归人性。道心自开,道性自显。道性与道心只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名称。但道性是从性的角度讲的,道心是从心的角度讲的。本心即性,故道性即道心。没有什么区别。众生的本质和道的本质,一个是肉身,一个是肉身,是完全不同的。众生是指一切众生,包括人。众生的本质是指人与其他众生的共性,而不是人的特性。在中国哲学史上,儒家认为“天命就是自然”(《道藏》),并以道德来定义人性。道德与非道德成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道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的善动物,道的本质就是自身的本质。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所以人的本质也是自然无为。与儒家视人性为道德不同,道家则视人性为自然。但儒家道德和道家自然都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价值意义上的概念。对于道家来说,虽然看重人与物的相似性,认为人与物都是自然的,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差异。事物的本质是死的,而人的本质是活的,即人性中有一种精神的存在,能够实现自己的本质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本质,但事物不同,它们不具有任何自主性和意识,虽然从道家和万物的角度来看,人和事物的本质都是自然的,而且这种本质是有价值的,但这只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事实上,物理性质的自然价值和意义取决于人类的存在。只有对人类来说,才有价值、有意义。因为他们没有意识,他们就是他们所是的,而不是他们应该成为的。正如宋代学者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性情之性”一样,丘处机将人性分为“道性”和“众生性”。道性是“命性”,但它不是道德的,而是自然的。是的,众生的本质就是“性情”。因此,道性与众生性的区别,就是道性与气性的区别。道性是人的本性,如果气性不受控制,就很容易产生私欲和执着,而这正是阻碍道性的原因。明显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众生的本性与人心不仅是同一层次上的,而且具有同样的作用。它们都是道本质的障碍。
丘处机对“心”和“性”的运用并不是很严格。并不总是用于道心与人心、道性与众生性的对应。例如《磻溪集》说:“心能造形,心能留形。世间法有爱,移千劫,心已成。”若心根受损,转眼即是暗道,故有性先死,如六界者。心者,乃古三教之圣人。” (《道藏》、《中庸》第11卷第284页)从“心能造形,心能留形。”可见,这里所说的心,能形又留形,是与形相反,应指人的精神,而形则指人的肉体。心形关系是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性,是众生的性,不是道的性。 “性有而心先死”,是指六界众生陷于轮回之中。众生本性虽然存在,但其真实本性并未显露; “身死而心存”是指儒释道的圣人。因为真实的本质出现并超越轮回。肉体虽死,精神永存。这种能独立于肉身而存在的心,自然是形而上的道心,而不是立足肉身、随肉身而死的人心。这段话通过道心与众生本质的比较,凸显了形而上道心的超越性。
丘处机对心、性及其关系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道心、天心等于道行。道心、天心、道行属于同一层次,都是玄妙的存在。它们是物理本体的不同名称。从心的角度来看,形而上的本体可以称为道心或天心。从性的角度来看,形而上的本体可以称为“道性”或“如汝之性”。但陶心是动态的描述,而陶行是静态的描述,两者侧重点不同。 (2)人心不同于一切众生的本性。人心和众生的本质虽然都是物质存在,但本质上是不同的。众生的本质是人类与其他众生的共性。人心只属于人类,不属于其他众生。 (3)丘处机的心性关系可以归结为道与人心的关系。丘处机对“心”和“性”的定义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终可以概括为“道性”和“人心”。道性是自然,人心是心,道性与人心的关系就是道性与人心的关系。
四、心空性见
全真道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全真不朽”,“全真”就是完全忠于本性,返璞归真,还原本性。王重阳道:“本来真性曰金丹,四虚一炉锻。” 3“真性”是道的本质。王重阳也称之为“一神真性”。他说:“一神真性就在那里,不是‘与众同心’。”(《邱祖语录》第9卷,《邱祖语录》第25卷第741页)从心丹的角度来看,返一神性,就是从后天性回归到先天性,而从人心到道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而人心,则是形相之下的心,虽然每个人都有。本来的本性,往往被人心所遮蔽,只有通过一些修行,才能摆脱人心,显露本性,丘处机把这个过程称为“心空见”。 ”。他说:“我受丹阳马道师指点,然后归山炼心修性。我受了三劫,一动不动。我不知不觉中就被洪水淹没了。一只老虎蹲了下来。不要害怕别人,首先要真诚,久而久之,你的心就空了,你的心也空了,大事就会成就。”(《藏外道书》、《重阳全真集》、卷11) (第284页)在丘处机看来,“心空”“性观”的前提是,要想真实的本质显现出来,就必须“心空”,做到“性空”。丘处机说:“圣人不远,功在人修”。如果你不在心里找它,你还能在哪里找它。”(《道藏》第4卷,《邱祖语录》第25卷,第831页)关于炼心工作,他提出了以下过程:炼心就是“无心”、“谦虚”、“无心”。
(一)不要受诱惑
“别动”来自《藏外道书》。孟子曾说过“四十不移”。孟子所谓“心不移”,主要是指心不为外物所动。他说:“一动气,一气动志。现在令人惊动的是气,反应动的是心。”(《磻溪集》)孟子认为,物与物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志”与“气”。 “之”可以“动气”,“气”也可以“动气”。要想“不散心”,也就是说“意”不动,首先要保持身体不动。身不动则气不动,气不动则心不动。丘处机借用孟子的说法,说明炼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不为外物所动,这也是成仙得道的前提。丘处机说:“奋斗如息山居,身心犹在仙境”(《道藏》卷1,《孟子·公孙丑上》卷25,第813页),“心不动如不动”。山为山,气如海潮常。” (《孟子·公孙丑上》第4卷,《磻溪集》第25卷第831页),“世界是静止的,如果你照顾好你的心,世界就没用了。” (《道藏》第6卷,《磻溪集》第25卷,第839页)。上述“心身不动”、“心不动如山”、“心无用”,都是指“不动”。在丘处机看来,修心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散乱”,因为“心身不动,便达仙境”。
要做到“不动心”,就需要炼心。丘处机道:“夫人未生之命,在道中,不寒不热,不饥不渴,心无思虑,实是快乐。一生,受形,见性。”以目色,以耳听声,以舌解味,古人说心如猿,心如马。很难控制它。” 4 他认为,由于各种感官的影响,心灵很容易被控制。被拉的时候,我们常说“心是猿,心是马”。心如猿猴,喜攀附外物,而心如奔马,常驰而不回。这就导致了心灵成为事物的奴隶的现象,使人失去了自己的主宰而迷失了方向。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就需要“降心”,即降心,“降心”就是“精心”。又曰:“道人修真性,炼心,则无所思,如太虚静水,水风静清,万物光明照耀。”水之风亦动而浊,而能辨万物?这些数字不断重复,就像风中的波浪。” (《道藏》) ,《磻溪集》 第三卷第389-390页)「降心」「炼心」之后,心如太空水静,不为所动。外物,从而达到“心不动”的状态。 “炼心”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丘处机曰:“须弃生死,磨旧习,从头磨。千爱欲,百身心操,心坚如铁,放下六神,和谐。”一动不动,三具尸体都在颤抖,战斗激烈,虚空无情。” (《道藏》第5卷,《玄风庆会录》第25卷,第838页)需要“数百次身心训练”才能达到“存心”。像铁一样“不为所动”的状态。
丘处机在凤溪、龙门苦修期间,苦练心志。他曾提到:“我看着那些比我更有福报、更有智慧、比我容貌更好的老师,于是我立下三年修行的决心……我的心冷如死灰。十年的志向,我的心越来越乱了,我就加了一双麻鞋,每天晚上走路十七八次,不发脾气。修行五十天,精诚恒明,如水晶塔。” 5 丘处机见马钰、谭楚端、刘处煊等人修行都比自己好,决定用三年时间。”“炼心冷如灰”,但十年苦练仍未成功。于是,他拿了一双麻鞋,撕来撕去,又撕又撕,一遍又一遍,一晚上十七八次,终于达到了五十天不能动心的地步。为了磨炼心志,丘处机还“搬石练眠”,把一块石头从山底搬到山上,滚下山,然后又搬回山上。每天晚上来回无数次,期间方多次达到“不动”的状态(《道藏》第2卷,《磻溪集》第32卷第441页)是否是起飞和捆绑。麻鞋或者“搬石子睡觉”,都是丘处机锻炼心智的方式,而他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无心”。
(2) 谦卑
如果说“不动心”的主要目的是断除外界事物对心的干扰,那么“清空心”就是去除心中已有的欲望和烦恼。 “虚心”之说最早可追溯到《老子》,《道藏》第三章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强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所谓“虚其心”,即除去心中的欲望。受老子影响,丘处机在诗中多次提到“谦虚”,如“心虚腹满,只求食,迎客不点茶”。 (《真仙直指语录》第一卷,《道藏》第二十五卷,第811页),“每日行善者,必须谦虚,与尘埃和睦相处”(《老子》第一卷,《磻溪集》第二十五卷,第811页) 814),“直结出奇草木,谦诚与道和合”(《道藏》卷1,《磻溪集》卷25,第815页),“逃出隐道,成为谦卑不坐禅”(《道藏》第3卷,《磻溪集》第25卷第826页)等。
当你刚出生的时候,你的心是空虚的,空虚的,离真实的自我不远。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各种欲望和杂念慢慢在你的内心堆积,使你的内心逃离空虚的状态,从而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谦”作为一种修心之术,首先就是要去掉心中的各种欲望。丘处机说:“看不到眼前的欲望,才知道心是空的。” (《道藏》卷4,《磻溪集》卷25,页830-831)他又说:“学者既然有出路,就应该隐藏在秘密中,直接洗掉思想。天理越弱,更难胜的是人心;当人的欲望快要耗尽的时候,又会看到天心。(《道藏》,《磻溪集》第11卷,第287页)如前所述。 “不杂”就是断绝外界事物对内心的干扰,让内心没有欲望,但去除内心已有的东西就需要“谦”的功夫了。断除心中的欲望,才能“复见天心”,即心能显出本来面目。除了欲望之外,杂念也是阻碍本心显现的障碍,必须除掉。丘处机曰:“苦僻处无闲,心无尘埃。”(《道藏》卷3,《邱祖语录》卷25,第825页)他又说:“有。”心无杂念,便可悠然游世间。”(《藏外道书》第4卷,《磻溪集》第25卷第830页)上述的“心无尘埃”和“心无杂念”是一种“内疚心理”的状态。
对于还没有完全脱离尘世的全真道士来说,排除心中的欲望和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丘处机道:“这种真空,实在是难以形容,难以描述。如果你心中只有一分功德,除了十点功德,还有十点功德。除了九千九百点功德之外,还有十点功德。除了九千九百点功德之外,还有十点功德。九分,只有一分不会消除,那不叫清净,一定要消除你的心,才会有真正的老师来拯救你。” (第《道藏》卷,第32卷,第436页)“真空”是心灵空虚的状态。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消除心中的欲望。只有彻底消除心中的欲望,心才不会再受到内外干扰的干扰,达到“静”的境界。因此,“心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静”。达到“静”,是成仙悟道的基础,所以丘处机说:“清静则气和,气和则成神王。神王是修仙的根本,基础建立,道生。” (第《磻溪集》卷,第1卷),《道藏》第32卷,第437页)
(3)无意的
“不动”、“谦虚”并不是“炼心”的最高境界,因为它们还是“有心”。这个“意”不仅体现在境界上,还体现在技艺上。从境界上看,“不动心”和“空心”是两种不同的心境。 “心不动”是指动与静,“心空”是指虚与实。但无论怎么看,这个心思仍然距离方寸不远。从技术角度来说,“不动心”就是强行切断外物对心灵的干扰,“谦虚”就是刻意排除心中的欲望。两者都是行动的方法,而不是无为的方法。因此,达到“不动心”、“谦心”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修心”工作,也就是“无心”。丘处机在诗中经常提到“无心”,如“无心心满意足长大,又何必求回报”(《真仙直指语录》卷1,《道藏》卷25,第813页),“无心之地被毁,丘处机受佛教的影响,同意“法从心生”。他说:“道无而得,法由心而生”。 (《真仙直指语录》卷4,《道藏》卷25,第831页)他又说:“道从无到有,心是法源。” (《磻溪集》第4卷,《道藏》第25卷第831页)“法是心的结果”和“心是法的根源”是佛教的原理“心生起时,一切法生起,心灭,诸法消失。”六法从心生,心从法生,心法互相生起。没有尽头。只有“无心”,才能达到“满足”、“涅槃”。 “不执着”的状态。
与“无心”、“虚心”一样,“无心”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技巧。作为一种状态,“无心”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自然”。只有达到“无心”,才能达到“如未出生的婴儿”的境界,这就是人类本来的面目。如果说“无心”、“虚心”仍是因“有心”而获得的后天境界,那么“无心”则是一种本性显露的先天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心”实际上就是“炼心”的最高境界。作为一种技能,“无心”不同于“无心”,后者强行切断外界物体对心灵的干扰。也不同于刻意去除心中欲望的“卑心”。不是刻意去抓,而是自我满足。《磻溪集》记载:“从前,长春大师在山东时,来到一座寺庙,见身后有一个人坐在圆圈里。当他们快修时,有人回答大师说:“圈子里的老师想和大师谈谈。 ”师傅吩咐我们饭后见面。没想到,师傅出去找到了圈子里的地方,他用棍子敲了门好几次。圈子里的老师以为他是个普通人,回应道师父遂而归,请诸人相见,真人道:“我已试过,但心仍系此人,不能与你们交谈。 “然后他就走了。” 7“万中老师”坐在圆圈里修炼心性,不与世俗相连,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安静”的状态。但由于“炼心”之道是刻意的,还只是“有心”,还没有达到“无心”的境界,所以丘处机尝试的时候,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表现出了“人与我”。因此,全真道的“修心”除了在“安静的地方”修行之外,还需要在“喧闹的地方”即事物中得到磨炼。丘处机说:“见识了世间的辛苦,做一点小事,也是外行人,不被允许的。找他,没有
可避他,虽是应物,不可着他,虽有为而常无为,虽涉事而常无事,难处做过,乃是功行,静处做好,闹处做更好。”(《邱祖语录》,《藏外道书》第11册,第288页)有意选择“静处”,逃僻世事,本身就是执着,是有心有为之表现,只有“虽有为而常无为,虽涉事而常无事”,即以“无心”涉事,方是正途。标签:
用户评论
赵卫东老师的这篇《丘处机心学解析》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对丘处机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赵卫东老师的这篇文章,感觉丘处机的心学确实很有深度,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深度解析。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老师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对丘处机心学的解读让我对道家哲学有了新的认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丘处机心学解析》让我对丘处机的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赵卫东老师的见解独到。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老师的文章总是那么引人深思,这篇《丘处机心学解析》也不例外,真是让人眼界大开。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老师的《丘处机心学解析》让我对丘处机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心学,我一直很感兴趣,赵卫东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丘处机有了更深的了解,谢谢分享!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让我对丘处机的心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也有了新的启发。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赵卫东的《丘处机心学解析》,感觉作者对丘处机的解读非常到位,让我对心学有了新的认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丘处机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他的人生哲学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的《丘处机心学解析》让我对心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丘处机的人生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丘处机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赵卫东老师对心学的解读非常独到,值得一看再读。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老师的《丘处机心学解析》让我对丘处机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他的人生哲学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丘处机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他对心学的解读非常深刻,点赞!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赵卫东的《丘处机心学解析》,感觉作者对心学的理解很到位,对丘处机的评价也很中肯。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老师的文章总是那么有深度,这篇《丘处机心学解析》也不例外,让我对心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心学,我一直很感兴趣,赵卫东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对丘处机的哲学有了更深的了解,非常感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老师的《丘处机心学解析》让我对丘处机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他的人生哲学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丘处机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觉赵卫东老师对心学的解读非常独到,让人受益匪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赵卫东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对丘处机心学的解读让我对道家哲学有了新的认识,感谢分享!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